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破斥黃金無用的洗腦繆論

黄金是对冲通胀最佳选择吗?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

因為黃金不是一個抗通脹的工具,而是對沖政府信用的崩潰。

因為『黄金是对冲通胀最佳选择吗』的問題,一開始就是誤導你。

為了再誤導你,所以會擷取部分時間年份來對比,而不是正確的經濟週期對比,達到否定黃金抗通胀(對沖政府信用崩潰)的理劇。

如下圖,以1975年(黄金期货开始交易)以来,黄金价格上涨了581%,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了375%,先證明黃金的確可以抗通脹。





這裡的誤導性有兩個,一為何要以1975年做開始,為何不用1968年?1971年?

難道黃金期貨出現前黃金沒有市場價格嗎?

顯然不是!

下來,要證明黃金不是最佳抗通膨工具,又用另外一個圖表誤導你,如下圖顯示大部分资产类别回报率的对比图。



從圖中看出,黃金遠比不上債券、股票和房地產。

但事實真如此嗎?

1975年,標普500跌入熊市,最低約 70 ,截筆的現在(2018年三月)是2749,增幅3,927%。圖表顯示的卻是超過12,000%?

就算加上股息再投資,也沒有這麼多。

所以這個圖表一開始就有問題!

股票指數比房地產更容易取得且更透明,這圖表也犯如此低級錯誤,那它關於房地產和債券的回報率計算,更不可信了!

如果不以1975年算起,而是以1968年或1971年,黃金和標普500對比又如何呢?

1968年金價35美元,1971年42美元,這時標普500大概都是100點。

這樣計算,1968年算起金價漲3,862%;1971年算起漲3,154%;標普500只漲2,749%。

你們說?誰漲最多?

為了要達到歪曲的目的,都會特地擷取某時段來作為自己理據,而不是根據經濟週期的時段。

下面也是如此。


以1981到2000这连续的近20年的时间内,通胀上涨102%,黄金却下跌了54%,證明黃金沒用,没能跑赢通胀。

但為何不以1968-1980年計算?又為何不以2000年到現在計算?

如果用這段時間計算,黃金表現完勝股票、債券、房地產,更別說CPI了!

誤導歪曲,甚至說洗腦的方法,就是對事情不說前因後果,說一半不說另一半,用支節混淆大格局,並煽動情緒,然後重覆一百遍。

這種關於黃金的洗腦言論,多不勝數。



【阿弟投资系列】三部曲
《股票真智慧》+《图表趋势秘密》+《经济周期投资》

詳細內容介紹,請瀏覽:









2 則留言:

阿弟@投資世界 提到...

為何長期儲蓄黃金有好處?

看以下新聞:

《首超21兆美元! 美公債務規模持續擴大引發華爾街擔憂》

川普執政一年多,美國負債規模就增長了一萬多億美元。
華爾街擔憂,如果美國負債規模繼續快速增長,將會創下美國曆史上的負債紀錄,危及金融穩定。

去年 2 月,剛剛上任一個月的川普還專門發推特炫耀,稱他的第一個月總統生涯內美公債務規模縮減了 120 億美元,而歐巴馬的第一個月任期則增加了 2000 億美元。不過,在他已經上任一年多後的今天,似乎他沒有意願再就負債問題發推特了。

歐巴馬政府八年時間裡,美國全公債務幾乎翻了一倍,增長了 9.3 兆美元。

在川普治下,美公債務規模不僅沒有縮小的跡象,反而在川普野心勃勃的財政政策下,愈發龐大,增速甚至超過了歐巴馬政府時期。

據本周五美國財政部的數據,美國全公債務規模首度超越 21 兆美元大關。也就是說,在川普上任的第一年裡,美公債規模就增長了一萬多億美元,然而,真正的財政開支尚未開始。


美國全公債務的顯著增長,引發了華爾街的擔憂。

高盛稱,如果聯準會的混合利率水平達到 3.5%,而美國的負債與 GDP 的比值約為 1 的話,美國的前景比 1940 年代和 1990 年代時更糟糕。高盛警告,如果縱容美國負債持續攀升,最終將危及金融穩定。

但更壞的消息是,美國負債同 GDP 的比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擴大。CBO 預計,到 2040 年,美國的負債將會達到 GDP 規模的 150% 左右,而這只是樂觀的預計。

阿弟@投資世界 提到...

两大可乐巨头业绩猛跌 非碳酸业务转型乏力

近日可口可乐发布的财报显示,2017年全年净收入354.1亿美元,同比下滑15%;实现毛利润221.54亿美元,同比下滑13%;营业利润75.01亿美元,同比下滑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48亿美元,同比下滑81%。它的老对头百事可乐则在2017年实现净利润48.57亿美元,同比下滑23.26%。

  在业内震惊于“两乐”的惨淡业绩表现时,也引发这样的话题:可乐公司们难道真的将成为“明日黄花”。

  而消费者们对可乐的态度转变或许更加直白。

  “我已经很久没喝过可乐了,过年的时候偶尔会喝,但最近一次买,是为了做‘可乐鸡翅’。”江西地区的苏女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可乐们怎么了

  江苏南京的牙科医生林先生告诉记者,他向全家人下达了命令,不允许给小孩和老人喝可乐,“大人们也是一口都不会喝”。

  “将一罐可乐倒在马桶里两小时后冲掉,去污效果很好。”苏女士告诉记者。

  这是可乐在中国的一些遭遇,但这或许不能完全说明“两乐”的业绩大幅下滑原因所在。

  对于可口可乐净利断崖式下跌,可口可乐公告解释为2016年因为该公司在业务上有很多变动,在北美及世界各地出售瓶装业务,将其出售给有特许经营的合作伙伴,这严重影响了业绩,此外,这项举措在2017年将继续影响收入。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表示,可乐并不是一款健康的饮料,长期饮用过量的可乐,能够导致肥胖和蛀牙。“儿童和成年人,每日糖分的摄入量都不要超过50g,25G左右为佳,但是一瓶可乐(500ml)就有50g了”。

  一位接近可乐公司的饮料业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可口可乐(经典款)能够畅销百年,成为全民饮料,本质还是因为它足够好喝。“它满足口舌对糖分的渴望,能够提神,具有刺激性,定价足够低,广告无所不在,稍不注意,就能点燃你对它的渴望”。

  实际上,可口可乐每年在广告上的费用动辄几十亿美元,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在著名的4A原则(Available,Affordable,AccePTAble,Activation)影响下,可乐倾向于用低售价保证销量的最大化。对此,中国的消费者或许有感,10年期间,物价上涨,唯独可乐没有涨价。

  “不过,稍微有一点自制力的人,都会下意识地控制饮用可乐。”上述饮料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市场上的可替代品实在太多了。可乐类碳酸饮料销量的下降是大趋势。而鉴于目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该类市场可乐依旧畅销。“越发达的地区,可口可乐卖得越不好;越重视健康,就会越远离‘糖水’”。

  特朗普背锅

  业内公认的一件事是,近年来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业务深陷压力之中。不过,如今“两乐”的苦日子,或还与美国国内财税新政策的变化有关。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可口可乐公司的所得税为55.6亿美元,比2016年的15.86亿足足多了近40亿美元。扣除税费,其净利润只剩下了12.48亿美元。无独有偶,百事可乐的2017年所得税为46.94亿美元,也比2016年多出了25.2亿美元,原因大同小异。

  可口可乐财报显示,美国税收改革法案之下,可口可乐被要求对未被遣返回美国的历史离岸收益纳税。“这造成了可口可乐在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财季期间一次性净支出了36亿美元,其中包括一笔46亿美元的遣返费用和10亿美元的递延税收优惠”。

  据了解,美国新税制增加了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主要为阻止美国资本外流,增加美国本土的投资吸引力。所以根据法案,可口可乐须为控制的海外企业过去8年的累计盈利交这一笔“过渡税”。

  不过,此类税收属于一次性补缴,并不能持续影响。记者注意到,可口可乐的毛利率水平多年来维持在60%左右,并不存在很大的波动,且2017年还比2016年略有上升。

  东兴证券消费组首席分析师刘畅表示,从可口可乐本身来看,其品牌力、经营能力本身并没有出问题,该公司也没有遭遇大危机,在税收等影响过去以后,其2018年利润反弹是大概率事件。

  转型说易做难

  可口可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鲲杰(James Quincey)在2017年2月举办的纽约消费者分析会议上提出,可口可乐将根据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重塑其增长战略和运营模式,加速向一家全方位饮料公司转型。他提出,公司未来将专注于收入增长,塑造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品牌,推出更多低糖、无糖及新型饮料。

  “只不过,船大难掉头。”刘畅表示,可口可乐作为如此大体量的公司,改变并不容易,如其涉足酒精性饮料,也都是小心翼翼,只在日本市场推出。

  一位留学美国的商学院研究生曾经调研过可乐公司。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与可口可乐高管聊天过程中,他感觉到其对非碳酸业务的思路不清晰,或者说,有一种下意识的“冷淡”情绪。“去可口可乐的工厂,你品尝到的、看到的也只会是可乐,满目的可乐,各个年代的可乐,介绍的也是可乐的历史,我几乎不记得我看到哪款非碳酸饮料了”。

  据他透露,在与可口可乐员工聊天的过程中,所有人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对可口可乐品牌的忠诚,甚至一些前员工还会发出“一日可乐人,终身可乐人”的言论,这可能不太包括对非碳酸饮料的忠诚。


  该人士提及1985年的那次“可乐换配方”事件。“一次换配方,公司明明提前做了调研,还是那样的结果,原本调研时说喜欢新口味的消费者后来‘反水’也加入抗议行列,这个配方没人敢再换,可口可乐的中心地位也没人能动摇。换句话说,可口可乐不再是核心业务的话,公司也该改名了吧”。

  “在中国市场上,其他的领域也是巨头林立,水、咖啡、果汁、凉茶都有老大,可口可乐进入这些领域并不具备优势。”中国食品(港股00506)分析师朱丹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上是巨头,但其规模优势不可能直接用于非碳酸业务上,且可口可乐在组织架构上、营销策略模式上,都没有围绕着非碳酸业务,做到精准定位。

  朱丹蓬指出,新的品类要使用新的团队、新的架构,可口可乐一直将目标定于非碳酸化,但整体并没有围绕非碳酸业务来做。“起码两年后,它的非碳酸业务或许能赶上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