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黃金與自由經濟》

作者:格林斯潘(1966年)




歇斯底里地來反對金本位制度,幾乎把持有不同觀點的統計學者們聯合在一起的觀點。雖然他們看起來是明白,可能比起那些一味崇尚「自由放任經濟」的人看得更為清楚和仔細點,黃金和自由的經濟是分不開的,兩者互依互存,換句話說,金本位是實現「自由放任經濟」的手段。
  
為了弄清楚這些統計學者抵制金本位制的原因,有必要先來認識黃金在一個自由社會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貨幣是進行所有經濟交易的前提,它是一種能被交易參與者普遍接受的用來在交換經濟體中對他們的商品或服務進行支付的,起到交換媒介的一種物品;因此,它被用作是市場價值和儲藏價值的一個標準,比如,我們可以用它來進行儲蓄。
  
這種物品(指貨幣)的存在是經濟體進行勞動分工的前提。如果,人類沒能擁有像貨幣那樣能反映出商品客觀價值並被普遍接受的物品,那麼他們將要重新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換或者被迫進行自給自足的社會中,因為這樣將無法衡量專業化生產的種種優點。其次,要是人類沒有辦法儲存價值(比如儲蓄),那麼我們既不能進行長期地計劃,也無法使得交換成為可能。
  
那麼,怎麼樣的交換中介才能被一個經濟體內的所有成員所接納呢?這並非是什麼武斷的決定,首先,被選中的交換中介得是耐用的。在原始社會中,小麥可能是種足夠耐用的物品,而被選中做為交換中介,因為所有的交易只會發生在收穫季節裡的一個相當短暫的時間裡,基本上沒有「價值盈餘」可供儲存。但是,當價值儲存變得相當重要時,在那些人民更富裕,更文明的社會裡,交換的中介必須是種更為耐用的物品,通常金屬會被選中。之所以會選中一種金屬來作為媒介物,是因為金屬的質地比較均勻並且容易分割:每一個(被分割出來)的部分跟其他部分的質地都是相同的,另外,金屬還可以被任意地熔煉在一起或分割成任何數量的規則形狀。舉個例子來說,那些珍貴的珠寶就既不能做到質地均勻又難以進行(任意)分割。更重要的是,被選種作為交換媒介的物品還必須是奢侈品。人類對奢侈品的佔有欲是無限止的,因此能永遠都有對奢侈品的需求並接受之。小麥在沒有解決溫飽的文明體系中是種奢侈品(所以能被接受成為媒介),但在現代繁榮的社會 中卻遠稱不上奢侈。香煙,在當今是如此得普通以至於不可能被當作貨幣來使用,但二戰剛結束的那會兒,在歐洲,它絕對算得上是一種奢侈品,並可以被用來交換其他商品。「奢侈品」這個術語,意味著那些稀缺的或單位價值高昂的物品。單位價值高(的商品),就是輕便的商品,舉個例子,一盎司的黃金就價值半噸的生鐵。
  
在貨幣經濟的早期發展階段,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交換媒介,這是因為有非常多的物品符合我們前面所說的(成為交換媒介的)條件。然而,最終只會有一種被人們更為廣泛地接受的物品,逐漸取代了其他的物品。對於持有何種物品來達到價值貯藏的目的,因為偏好的因素,(人們)最終把他們的選擇移向能為最廣泛的人所接受的物品上。當然,這也使得某種物品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種移動會一直進行到只剩下唯一的交換媒介為止。這種對單一交換媒介的使用,就像貨幣社會之所以比物物交換的原始社會更為進步的原因一樣,是相當有利的:因為這使交換可以在不可勝數的大規模情況下得以進行。
  
當有黃金、白銀、海貝、牲畜以及煙葉等可供選擇的物品來當作交換媒介時,一個經濟體只得視其歷史及發展狀況來選擇。事實上,上述的這些物品都曾在不同的時期裡被當作交換媒介使用過。即便到了本世紀(指20世紀),黃金和白銀這兩樣主要的物品還一直被當作國際上通用的交換媒介,其中黃金更是成為能起到(貨幣)支配作用的(交換媒介)。黃金兼具美感和功能作用,以及(更為重要的)相對稀缺的屬性使其具有相當優越的條件來成為交換媒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初開始,它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國際交換標準。但是如果所有的商品及服務都依靠黃金來支付,那麼這種支付手段將難以執行,這將會限制社會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擴大。因此,銀行系統開始大肆發展交換媒介的衍生物,以及信用制度的創立(銀行票證及保證金),並以此作為黃金的一種可自由兌換的替換品。
  
一個建立在黃金(儲備)之上的自由銀行系統是可以根據經濟體的生產要求,來發行銀行票證(現金貨幣)和保證金來達到擴展信用(規模)的。他們以支付利息的方式來吸引黃金持有者把他們手頭上的黃金存進銀行裡(需要時他們可以簽出支票)。但是,因為所有的存款人在同一時間裡提取他們的黃金的情況很少發生,所以銀行只需留有很小一小部分的黃金儲備。這使得銀行能夠貸出比他們所持有的黃金儲備更多的貨幣。這意味著銀行所聲稱的黃金儲量較之事實上所持 有的要多得多。所幸的是,銀行對貸款量始終不是進行武斷控制的,他是通過衡量其(黃金)儲備量和他的投資狀況來作出決定的。
  
當銀行貸款為生產融資,努力地帶來收益,並且貸款能及時歸時,銀行的的信用將被持續下去。但是一旦銀行為極具商業風險的項目融資,導致利潤下滑甚至無法及時歸還貸款,銀行會很快發現他們的貸款總額相對於他們的黃金儲備量已顯著過量,因此將用提高利率的方法來減少新貸款。這將使銀行限制新的貸款,並要求現在的借款者,在他們得到為未來擴張所需要的信用之前,提高他們的贏利能力。從而,使得在金本位制度下,銀行系統成為經濟體的保護者,使其能穩定且平衡地增長。當黃金被大多數甚至所有國家都接受的時候,一個暢通無阻的自由國際金本位制度就能培養出一個在世界範圍內的勞動分工以及最大範圍的國際貿易。即使貨幣單位因國而異(英鎊、美元、法郎等等),只要用黃金來衡量不同的貨幣,那麼不同的經濟體終將成為一個整體,對貿易或者資本的流動,都將毫無阻礙。信用、利率,以及價格在所有的國家中都將趨於相似。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銀行總是不受限制地進行信用擴張,那麼那個國家的利率水平自然會下降,而這將誘使黃金儲戶就會把他們的黃金放到利率水平更高的其他國家的銀行裡去。這將迅速在「容易獲得貨幣」的國家內造成銀行的儲備短缺,從而施行信用緊縮制度以使利率回復到具有競爭力的較高水平。
  
從來都沒有一個充分自由的銀行系統以及始終堅持的金本位制存在過。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銀行是建立在黃金(儲備)之上的,即使政府偶爾會干涉進來,銀行還是並未受到太大的控制。於是,週期性地,由於銀行過快地進行信用擴張,銀行的貸款額度超出了他們的黃金儲備, 利率隨之上升,新的信貸被停止,經濟開始下滑,導致短暫的經濟衰退。(與1920年和1932年的經濟蕭條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經濟下滑是相對緩和 的)。有限的黃金儲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次經濟危機前,抑制了不平衡的商業擴張,以免受災難之苦。經濟體在經歷了短暫的調整後,得到了恢復,並開始新的商業擴張。
  
但是對經濟週期的治療手段卻是對疾病的誤診:如果是銀行儲備的短缺而引起了經濟衰退的話,政府干預經濟學者爭辯道,為什麼不採用某些方法 來提供更多的銀行儲備,以此來消除短缺呢?!

如果銀行要繼續按照需求,隨意地發放貸款,他們就要避免商業衰退。於是在1913年組建了聯邦儲備系統。該系統最初的12家聯邦儲備銀行,在名義上全部都是私有的,但事實上是由政府資助,並且在背後控制和支持著。這些銀行所擴張的信用(雖然並不合法)實際上是由聯邦政府運用稅收來作保證的。從技術上來說,我們仍然保留著金本位制:個人仍然可以自由地擁有黃金,黃金仍然被銀行用來作為儲備。但是現在,除了黃金以 外,聯邦儲備銀行用紙幣(票據儲備)來合法地支付給存款人,並以此進行信用擴張。
  
當美國經濟在忍受1927的緊縮時,聯邦儲備當局印製了更多的票據儲備以期預防任何有可能出現的銀行儲備短缺問題。可是,更為嚴重的是,聯邦儲備銀行試著去幫助黃金儲備大量流失到我國的大不列顛帝國,因為當時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拒絕按照市場行情而提高利率(政治因素)。比較權威的理由是:只要聯邦儲備銀行把大量的票據儲蓄到美國的銀行裡,那麼美國的利率將會下降到跟英國相似的水平上;這將意味著英國可以避免由利率上升所帶來的政治困窘,並達到防止黃金從英國流失的目的。聯邦儲備銀行獲得了成功;它阻止了黃金的流失,但卻幾乎毀掉了整個世界經濟。聯邦儲備銀行在經濟體中創造的過量信用,被股票市場所吸收,從而刺激了投機行為並產生了一次荒謬的繁榮。聯邦儲備銀行曾試圖吸收那些多餘的儲備,希望能最終成功地壓制投機帶來的繁榮。但卻太遲 了:1929年投機所帶來的不平衡壓倒了聯儲的緊縮嘗試,並導致商業信心的喪失。結果,美國經濟崩潰了。英國的遭遇更加糟糕,比其先前荒唐的政策更為嚴重的是,她於1931年徹底地放棄了金本位制,使得由其紡織業所支撐的商業信心也被徹底破碎,並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一系列銀行破產。世界經濟在1930年代陷入了「大蕭條」。 (註:大蕭條顯然並非自由經濟造成,也非黃金造成,而是政府違經濟規律,長期扭曲市場所造成的)
  
聯想到一代人之前,統計學者們爭辯到是由金本位制導致的信用崩潰觸發了「大蕭條」。如果不存在金本位制,1931年英國放棄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是不會引起全世界銀行的系統的崩潰,他們爭辯道。(諷刺的是,如果1913年時我們沒有採用金本位制,而是採用所謂的「混合金本位制」,那麼今天黃金還是一樣會受到他們的責備。)但是,任何一種持反對金本位制的觀點,與日俱增的福利制度擁護者,都極其敏銳地認識到:金本位的實行是與長期赤字開支相矛盾的 (長期的赤字開支是福利國家的通病)。撇開學術上的行話,福利制度只是個由政府對生產組織的財富進行充公,以此來保障一個大範圍的福利計劃而已。這種充公則大抵是靠稅收來執行的。但是福利經濟統計學者們很快就意識到了,如果還想保持他們的政權的話,那麼必須控制稅收的額度,為他們大量的赤字支出採取有效的規劃。比如,他們必須依靠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來借錢為大量的福利制度進行融資。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個經濟體的信用額度是可以依靠該經濟體的有形資產來決定的,因為所有的信用工具,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根據對有形資產的需求而啟用的。但是政府債券的背後卻沒有有形資產的支撐,政府只是承諾用未來稅收來兌現,並且無法輕易地為金融市場所接納。新的大量的政府債券只能通過日益提高的利率來發售。這樣,在金本位制下,政府的赤字開支是受到嚴格約束。放棄使用金本位制,使得福利經濟統計學者們可以通過銀行系統來進行不受限制的信用擴張。他們以政府債券的形式創造出票據儲備,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步驟,以使銀行象接受有形資產一樣地接受它們,並當作已經有了實際儲備一樣。政府債券或者銀行票據抵押的持有者相信,他對真實資產是有索取權的。但目前的情況是這種索取的數目是遠遠大於真實資產的數目的。供求原理是無法違背的:當貨幣的(索取權的) 供應相對於有形資產的供應增多時,那麼這些資產的價格必將攀升,從而使得生產者們的儲蓄(貨幣)價值相對於商品來說是下降了。當該經濟體的帳本終於平衡起來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因為政府出於實行福利政策或其他目的的收入而以發行政府債券的方法所造成的銀行信用擴張,最終導致了貨幣的購買能力下降。
  
當拋棄了金本位制後,面對著以通貨膨脹的形式進行的「儲蓄充公」,我們束手無策。安全的價值儲藏已不復存在。 如果有,政府將使它成為不合法的儲存,就像過去對待黃金那樣。當有人決定把他的銀行抵押全部兌換成白銀或銅或其他商品,並從此不再接受銀行的商品支票時, 銀行的儲備將失去它們的購買能力,由政府所創造的銀行信用也將因為(人們)要求實現他們對商品的索取權而變得毫無價值可言。福利國家的財經政策要求剝奪財產所有者對自己財產的保護權。
  
這是掩藏在福利經濟統制者們反對金本位制的演說中的卑劣秘密。財政赤字的支出,是充公生產者財產的一種簡單的制度安排。金本位是天生針對這種陰險的制度的。它充當著產權保護者的角色。如果人們領會了這一點,那麼也就不難理解那些統計學者們(福利經濟統制者)對金本位制的抵制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