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黃金帝國(5)

美元與英鎊的較量
一戰期間,由於政府支出的急劇擴大,各國政府相繼停止了紙幣與黃金之間的兌換,而在戰後,各國又有重新回歸金本位的嘗試,例如英國於1925 年再度恢復了金本位制。歷史似乎又將再次重演。

但是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和各國國內政治的一些基本因素已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使得這一時期的貨幣體繫在浮動匯率與金本位之間搖擺。一方面,戰爭時期通脹高企,戰後全面恢復金本位將會帶來巨大的通貨緊縮。1922 年召開的熱那亞國際貨幣會議第一次協調各國使用外匯作為發行本國貨幣的儲備。外匯儲備在國家儲備中的占比也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出現了顯著上升。另一方面,一戰之後普選制的出現使得政府社會福利的支出大幅上升,失業問題對政府施政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凱恩斯等經濟學家又不斷提出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理論,貨幣政策的目標越來越向政治性的目標如失業與出口妥協,關於金本位的承諾於是越來越不可信。例如1931 年,英鎊受到攻擊,在兩位數失業率的壓力下,英格蘭銀行沒有進行防禦就放任英鎊貶值;之後,美元也採取了浮動匯率制;黃金的價格隨即迅速上漲。

令人驚奇的是這一時期不可兌換紙幣(fiat money)的出現並沒有引起通貨膨脹的高企。一方面是由於大蕭條時期經濟低迷,需求不振,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只是開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嘗試。政府支出的增加與流動性的供給都還比較溫和。

讓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在這一階段,英國逐步衰落而美國開始接替英國成為新的霸權國家。反映在世界各國外匯儲備的占比中,美元與英鎊呈現出分庭抗禮之勢。事實上,早在二十年代,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就已經超過英鎊,但是在29 年經濟蕭條之後,特別是33 年美元貶值(美國政府規定35 美元兌換1 盎司黃金,而在31 年前,這一比例是20.66 美元兌一盎司黃金)後,英鎊的地位又有所恢復,重新超過了美國。從地域上看,在中歐與拉美區美元都佔有優勢,而北歐國家和日本則持有更多的英鎊。

美元與英鎊較量的歷史也同樣值得我們再三思索。首先,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英國仍然是公認的霸權國家。美國雖然在經濟上超過了英國,但是在軍事力量,國際影響力方面還有所不足。但是非常明顯,世界貨幣體系對於儲備貨幣的選擇更看重的是一國的經濟實力,美元較英鎊佔據優勢正說明了這一點。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領先於世界政治軍事領導權的轉移。其次,國際貿易中的主導貨幣並不只能是一國貨幣:在長達二十年時間裡,美元與英鎊並駕齊驅,同時作為國際貨幣,而且兩者的地位還出現了反覆更迭。今天,當金融界在討論誰會取代美元的時候,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存在:美元可能仍將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貨幣之一,只是一些其他的貨幣將越來越多的佔據各國外匯儲備的份額。第三,政治經濟的關聯對於一國選擇儲備貨幣有重要影響。拉丁美洲與美國關係歷來緊密,美元在這一地區就佔據優勢;反之,日本一直在謀求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而美國是其擴張的最大阻力,因此日本更偏好英鎊。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一定是從與中國經貿關係或者是政治關係最為緊密的國家開始。


參考和摘自:貨幣戰爭、世界貨幣體系的前世今生 美元如何影響世界…和其他

[to be continu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