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黃金帝國(1)

從歷史看貨幣
要瞭解黃金,就需要瞭解貨幣的演變過程。

人類從物物交換開始,後來發現每個交換的貨物其價值未必相等,所以才逐漸使用貨幣,開始的貨幣有使用貝殼,唯這類東西本身就不是稀缺的商品,極為容易造成流通貨幣大增而引發通膨,所以才採取稀缺資源如金、銀、銅之類的金屬製作成貨幣。

中世紀的歐洲是幾乎所有國家,國王、大公和城邦都在發行自己的貨幣,外國的貨幣和本國的貨幣也常常在一起流通。

當時的貨幣體制是一個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的混合體。一方面,貨幣的價值由其內在的金屬黃金或白銀決定,因而不同的貨幣之間有一個穩定的基於金屬成分的匯率,另一方面,由於金銀彼此之間的價格是浮動的,因而導致不同國家及政治實體貨幣匯率的自由浮動。

中世紀的晚期,歐洲的國王們得以加強自己的權力。根據歐洲的「封建法」,只有國王才可以在全國範圍內發行通行的貨幣,而地方只能發行地方流動的貨幣。這樣,由君主發行的貨幣就比由大公和城邦發行的貨幣獲得了更大的流通權。規模效應逐漸幫助國王們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貨幣的發行。

公元1500年前後的歐洲仍然有超過100 中不同的銀幣在流通,造成了商業貿易時巨大的交易成本,金幣的發行則有助於減少這種成本。當時金幣的發行者有32個政治實體,真正稱得上國際貨幣只有佛羅倫薩的Florin 金幣和威尼斯的Ducat 金幣,雖然法國和德意志諸城邦的金幣也在歐洲較大範圍內流通。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具有一些基本特點:經濟上更加領先,擁有貿易的盈餘和更好的信用機制(credit facilities),銀行的數量多於競爭對手,提供了更多的國際信貸服務。像十九世紀的倫敦一樣,佛羅倫薩是當時歐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雖然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出現在中國宋代的「交子」,但是對於今天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起真正重要影響的仍然是歐洲地區紙幣的出現。伴隨著中世紀晚期銀行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最初的歐洲紙幣出現了,它們是銀行的匯票:如果儲戶在一家銀行存入一筆黃金,銀行就發給儲戶一份承諾在其任意分支機構可以提取黃金的匯票。由於攜帶的方便,交易市場也會接受這種匯票作為結算的工具,匯票充當了事實上的貨幣。中世紀的銀行家們和我們今天一樣聰明,他們發現銀行票據的發行並不需要與黃金和白銀維持一比一的比例,所以越來越多的銀行票據都只是在一定比例上為實物儲備所支持。當然,銀行擠兌的風險也會限制銀行票據的過度發行。歐洲的商業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使用這種由實物儲備支持的、可以完全兌換為貴金屬的紙幣。

對於貨幣的觀念,我們須擺脫幾十年的印象。黃金和白銀才是真正的貨幣,而紙幣只是黃金和白銀的分身,目的在於交易的方便性,若紙幣失去可兌換成黃金的信用支持,本質上它只是一張廢紙。

只是,目前我們使用的紙幣雖然可以用它購買黃金和白銀,但是卻已經失去了可兌換黃金和白銀的信用承諾,到底是如何演變到當下的體制的?


參考和摘自:貨幣戰爭、世界貨幣體系的前世今生 美元如何影響世界…和其他

[to be continu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