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上,200天或250天移動平均線,被視為長期均線。
一種說法,就是股價跌破250天(或200天,隨你喜好)均線的5%,就是熊市到來!
S&P
500 週一下跌 2.2% 至
2581,為 2016
年 6 月英國表決脫歐以來第一次收低於
200 日移動均線 2589。
如果按照跌破均線5%為熊市標準,那只要跌穿2459點,在技術上可以歸納進入熊市了!
如果你喜歡,也可以跌破250天均線的5%,也就是2421點,作為熊市交叉點。
如果跌破200天或250天均線,又維持均線以下的時間夠長的話,那熊市概率更高。
從歷史紀錄來看,跌破200天或250天均線下的5%,幾乎都是經濟衰退和股災到來的。
【阿弟投资系列】三部曲
《股票真智慧》+《图表趋势秘密》+《经济周期投资》
完整講述股票投資的基本面和圖表面外,還說出判斷經濟週期(股票牛熊市),以及如何配置不同投資項目的發則。
詳細內容介紹,請瀏覽:
2 則留言:
环球时报:美企在华分公司是美出口统计灯下黑
德意志银行3月27日发布的一项关于中美贸易的报告说,通用、苹果等美国公司在华的分支机构2015年在华生产销售了2230亿美元的产品,这一巨大数字没有被计入中美贸易。该报告还说2015年美国企业对华出口加上它们分支机构的在华销售共达373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在美总销售为4030亿美元,美方的逆差一共300亿美元。这与华盛顿统计的当年3600多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有很大差距。
统计方法是中美贸易评估的重大争议之一。虽然每一种统计都有它的角度和道理,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日新月异,投资取代部分贸易改变了一些要素的配置。只按照最传统的货物出关和入关量来计算进出口额,并进而以这一单一数据来描述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很容易得出片面甚至荒唐的结论。
中美的经贸关系除了德意志银行所列出的子公司因素,还有其他诸多很有影响的因素。比如中国经济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日韩企业在中国搞组装,然后将产品输往美国,实际上将日韩的部分对美出口计入到中国对美出口中。
还有,中国内地通过香港转口输往美国的产品全被华盛顿统计成中国对美出口,而美国输往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产品则被美国分别统计,对华出口不包括对香港出口的部分。这无形中进一步扩大了美国逆差。
通常所说的美国对华逆差只针对两国货物贸易,但服务贸易美国是顺差,而且这一顺差增长很快。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从67.7亿美元增加到556.9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52.4%。
另外中美贸易的获益问题也值得探讨。中国对美货物出口虽然量大,但利润很低,而美国对华出口产品的平均附加值高,收益也更大。很多学者认为,如果综合考虑本地销售、服务贸易、附加值等问题,很难得出美方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的肯定结论。中美经贸合作中,贸易顺差在中国,利益顺差在美国。
贸易是互惠的,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了中美两国总体上的利益平衡。如果中美贸易真的只有利于中国一方,像特朗普政府描述的那样伤害了美国的话,那么中美贸易这些年不可能是增长的,之前的美国政府早就断然压缩中美贸易规模了。再者,假如通用、苹果等在中国建厂的确对美国不利,那么跨国公司的赚钱之道也要改写了。
现在华盛顿只盯着美方统计的对华贸易逆差数据,对上文所提到的其他统计结果视而不见,我们不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现政府真的很单纯,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当下国际经济合作的复杂逻辑。他们更像是了解事情的原委,但故意夸张他们所指问题的严重性,以此压中国等贸易伙伴,试图把美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重新折腾一遍,尽量从各个方向都敲诈一笔,能捞多少捞多少。
中国没有占美国的便宜,说中国对美搞“经济侵略”更是无稽之谈,一些小国惧怕美国,对华盛顿新推出一批霸王条款似有忍气吞声之意。但中国不会。北京定将据理力争,坚决维护中国正当的贸易权利,对于美方挥舞大棒,我方的唯一回答就是也举起自己的大棒,迎头痛击。
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中国并不弱。一旦失去中国市场,通用、苹果等都将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的高端服务业也会前景黯淡。中美减少贸易联系,或许短时间内中国比美国的麻烦更多些,但是用不了多久,中国的市场规模就将把美国甩在后头,吃大亏的将是美国企业。
最后我们想说,我们不太相信今天的美国政府有能力把自己国家从各方利益密切交织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中摘出来,搞出21世纪傲视全球的孤立主义。毕竟势比人强,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唯有顺之者昌。
次級貸幽靈重現?次貸債券是美國銀行業增長最快的資產
華爾街見聞2018/04/04 09:590
摘要:將次級貸款打包之後發行的債券是美國銀行業增長最快的投資之一。今年第一季,美國銀行業的次貸債券規模翻了一倍,至 13 億美元;預計今年或超過 100 億美元,遠超去年全年的 40 億美元。
十年前,這個資產在美國掀起狂風巨浪,令無數金融公司倒閉; 十年後,它似乎正悄然捲土重來。
沒錯,它就是次級抵押貸款。
這一面向信用不良者發放的住房貸款重新流行起來,規模迅速增加。事實上,將次級貸款打包之後發行的債券是美國銀行業增長最快的投資之一。
據美國雜誌《抵押貸款金融內幕》(Inside Mortgage Finance) 提供的數據,今年第一季,美國銀行業的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規模足足翻了一倍,是去年同期的整整兩倍,至 13 億美元。
該雜誌預計,今年美國次級貸債券的總規模有望超過 100 億美元,而去年全年只有 40 億美元。
事實上,不僅是次級貸正在快速擴增,另外一些在金融危機中臭名昭彰的金融產品規模也在迅速增長。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具有複雜結構的金融投資品正風靡一時。這類資產通過金融工程來增加投資收益。2017 年,所謂的貸款抵押債券規模超過了金融危機前於 2006 年創出的峰值記錄。
貸款抵押債券即 collateralised loan obligations,是一種將多種槓桿貸款組合在一起而發行的債券,是結構化信貸產品,屬於固收類資產,它們囊括了資產支持證券(ABS)、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商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CMBS)。它背後的信貸評級通常低於投資級。
風險嗜好緣何再起?
對次級貸等高風險資產的投資偏好主要源自於大型機構投資者,包括歐洲養老基金和亞洲保險公司。它們在公債和企業債市場上無法獲得高收益,於是冒險轉向了具有較高回報的資產。
正如 Lauressa Advisory 公司合夥人 Nicholas Spiro 所指出的那樣:問題在於,如果投資者仍然願意投資高風險的次級抵押貸款,那麼金融市場未來的風險程度和市場動盪程度將會有多高?
儘管當年次貸被視為引爆全球金融風暴的引信,但一些分析師們宣稱,如今的次貸支持證券比當年安全得多。
它們真正有多麼安全外界並不十分清楚。至少從銀行家們給它們起的名稱來看確實比較安全了:他們不再稱其為「subprime(次級貸款)」了,而是稱它為「non-QM loans」,意思是 non qualified mortgage(無資質抵押貸款,即面向無資質申請常規貸款的群體發放的住房貸款,這類借款人擁有糟糕的信用記錄,無力支付首付款)。
這樣看來,華爾街銀行家們似乎篤信,好像改變名字就能避免當年那種後果。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