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散户打敗機構的歷史會重演


看到這則新聞:《华尔街VS散户,究竟谁看对了黄金?》

作者是Rosland Capital高级经济顾问Jeffrey Nichols周三(85)撰文称:

「从整体的投资情绪来看,尽管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十分不看好黄金,但全球的零售投资者似乎并不这样想,事实上近期他们正抓住金价下跌的机会抄底实物金。」

作者說:「简而言之,机构投资者(包括大型的黄金银行)都在做空黄金期货和其他相关衍生品,比如黄金ETF。而与此同时,这些实物黄金正不断从西方流向东方。」


這話無意中指出金價的下跌是這些銀行集團蓄意壓制,而非真是市場供需所導致。因為根據實物市場供需,黃金應該是大漲,而不應該是下跌。

到底华尔街VS散户,最後是誰正確呢?


Jeffrey Nichols强调,尽管过去3年黄金表现令人失望,短期也的确有可能继续下跌,但相信未来5-7年金价的表现将远超其他投资品种。他指出,一旦机构投资者对黄金的态度改善,从西方流向东方市场的黄金就会减少,这种供应短缺结果最终会推动金价大涨。


這裡我補充一下,根據過去金融史,市場價格都是機構決定,散戶無法決定價格,都是隨著機構走。

但是,過去歷史出現過一次意外,那就是1970年代。

當時銀行機構紛紛大力唱衰黃金,如同今天一樣。

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散戶打敗了機構,金價狂飆24倍,股市,債券,房地產全部仆街。

未來,這歷史會再度重演。



有些「專家」認為金價2010年至近期的走勢,與 1978 年底至 1983 年底的金價走勢跌在一起來看,將會發現兩者走勢相當類似,所以認為黃金將低迷20年。

真可笑!為何他們以1978-1983年作比較,而不以1974-1976年作比較。

就如有些人以1980年算起來唱衰黃金表現差勁,那為何他們又不以1971年算起?或者從2001年算起?

當你以某某年份來作對比時,必須依據它所屬的同樣週期階段來比較,而不是隨意亂選某某利於自己的年份,這只是自己騙自己。

實際上,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於1978-1983年。

1980年,美國利率超過 17%。而現在卻幾近於零的水準。

要黃金結束超級週期的牛市,前提是利率要高,否則妄想。

不然你們以為現在全球黃金需求量6000噸,遠超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那些買的人可不是傻瓜。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早已經拥有精密机件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 Corp.,NYSE:PCP)的3.1%股权,也是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現在,他再次加碼,斥資约300亿美元收購Precision Castparts,成為伯克希尔哈撒韦近年來最大宗收購項目。今次收購Precision Castparts若成事,將佔去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半的現金。

Precision Castparts的市值为267亿美元,加上一般溢价,收购价格可能超过300亿美元。

也就是說,巴菲特其實是把Precision Castparts買下來私有化了?

Precision Castparts是製造航空及能源工業設備配件的公司。

它有66年歷史,使用高端工程技術製造供應飛機引擎、發電機和油氣管道用的金屬配件,顧客包括通用電氣、波音和空巴,旗下僱員人數約3 萬,上一財年的營業額為100億美元(約775億港元),稅前營運利潤26億美元。

有分析師指,Precision Castparts擁有股神看重的專業技術和質素,長遠而言有發展前景,但過去5年股價表現一直跑輸標普指數近30個百分點,是股神典型的收購對象,正如他在2010年斥資260億美元,收購鐵路公司Burlington NSF餘下77%股權。至於伯克希尔哈撒韦和Precision均沒有即時回應上述報告。

從Precision Castparts過去幾十年的表現,它無疑是優秀公司。

即使自2000年美國股市陷入結構性熊市以來,Precision Castparts仍漲了27倍,這是很難得的。

至於未來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我畢竟對航空、發電、油氣管的領域了解有限。

 

1 則留言:

阿弟@投資世界 提到...

中國大量買入全球黃金的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作者|Avery Goodman


過去六年以來,中國已經進口了數千噸黃金,並且購買了自己國內的全部產量。據庫斯·詹森(Koos Jansen)稱,中國黃金協會(CGA)發布的《中國黃金年鑑》列出2013年中國黃金淨進口量為1,524噸,此外還有428噸國內產量,總計 1,952噸。 2014年,中國至少進口了1,250噸黃金,國內開采了452噸黃金,總計1,702噸。僅在2015年頭兩個月,中國的黃金進口總量就已達到410多噸,與2014年需求相比有大幅增長。


2015年4月20日,彭博情報(Bloomberg Intelligence)估計,自從2009年4月以來,中國央行持有的實物黃金已經增加了兩倍,達到3,510噸。這多少意味著,過去六年以來,中國政府差不多購買了自己國內全部的黃金產量。這個估計是基於貿易數據、國內產量以及中國黃金協會公佈的統計數字。這意味著中國政府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黃金持有國,美國據稱持有8,133.5噸黃金。


彭博推測,中國正在買入黃金,因為它想要增強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可接受度。其思路是,持有大量黃金會讓本幣更有望獲得儲備貨幣地位。然而,由黃金支持的貨幣不太可能會打動堅決反對黃金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不太可能會增加人民幣將會被納入特別提款權的可能性。恰恰相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由西方國家建立的,擁有最多投票權的國家是美國。由於歷史原因,大多數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繼續反對黃金。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空口答應奉行一種所謂的“金本位制”。然而,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美國印發的紙幣遠超出自身黃金儲備可以支持的數額。


當1929年經濟衰退來襲時,美國的黃金儲備無法應付上升的贖回需求。到 1933年,大多數西方國家最終未履行他們向本幣持有者兌付黃金的義務。作為違約後一波反對黃金運動的一部分,從1933年到1974年擁有黃金在美國成為非法行為。個人繼續受制於刑事制裁,直到美國在其政府間黃金債務上發生違約為止。違約後美國黃金儲備的壓力得以緩解,從而促使美國黃金交易再次合法。


貨幣和金本位制管理不善的長期歷史促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添加了第四條第二款b——明確禁止成員國將貨幣與黃金掛鉤。因此,由於希望穩定其新興市場貨幣,從1998年-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中國不是將人民幣與黃金掛鉤,而是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 2005年7月,“與美元掛鉤”改為一種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05年至2008年期間,人民幣升值了21%。 2008年8月,政策再次改了回去。中國人民幣再度與美元掛鉤,直到2010年6月,來自美國的壓力促使中國再次放棄讓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


中國的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和/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都是確保人民幣疲軟。這導致中國的商品要比西方同行銷售的同類商品便宜。這是一個巨大的競爭優勢。它支持就業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治穩定。簡單地說,只要中國絕大多數勞動者有酬就業,社會不太可能發生動盪。中國突然放棄幾十年之久的廉價貨幣政策並且破壞這種穩定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中國領導層正在購買黃金,不是為了走向金本位制。它只是想要設定儲備價值以及貨幣幣值(尤其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權力。


最近解密的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與其負責經濟事務的副國務卿托馬斯·恩德斯(Thomas O. Enders)的一段談話記錄文稿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其有關部分的內容如下:


恩德斯:把黃金納入貨幣體制的做法有違我們的利益,因為讓黃金留在貨幣體制中會導致黃金被定期估價。雖然我們還持有大量黃金——價值大約110億美元,但世界上由官方持有的黃金更大一部分集中在西歐國家手中。這使得他們在世界外匯儲備中佔據主導地位,擁有建立儲備的主導工具。我們一直試圖擺脫這種情況,轉向一種我們可以控制的貨幣體系……


國務卿基辛格:但這是一個國際收支平衡問題。


恩德斯:是的,但這是一個誰在國際上擁有最大影響力的問題。如果他們持有最多的黃金並且擁有定期更改黃金價格的能力,由此而擁有創造儲備的工具,那麼他們與我們相比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與他們相比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為我們差不多可以隨意更改黃金價格。這再也不可能了——再也不可接受了。因此,我們轉向特別提款權,這也是公平的,而且可以考慮到一些不太發達國家的利益,並且把影響力從歐洲分散給其他國家或地區。而且更加合理……


國務卿基辛格:“更加合理”被定義為更有利於我們的利益還是其他什麼?


換句話說,誰控制了相對於自身本幣的黃金價格,誰就控制了相對於其他任何貨幣(對黃金計價的貨幣)的黃金價格。如果中國增加了購買一盎司黃金所需要的人民幣的數量,那麼美元將會相應升值,即使中國不會將其人民幣與美元直接掛鉤。美元的升值只能由美國商定的措施加以限制。


控制全球貨幣市場就是中國想要控制黃金市場的原因。為了建立這種控制權,中國已經採取積極措施,這就是中國宣佈在2015年底之前上海黃金交易所將設立一個人民幣黃金定盤價機制背後的動機所在。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許羅德一直毫不怯於談論此事。他非常公開地表示,中國想要控制黃金市場。


他指出:


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將建立一個名為“上海金”的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價格指數體系。上海金將改變目前黃金市場“消費在東方,定價在西方”的狀況。當中國有權在國際黃金市場上發言時,定價將得到顯現。


換句話說,人民幣黃金定盤價將會在上海黃金交易所設定,這其實是一個類似於西方交易所的結算中心,因為它是由銀行發起的。不同的是,上海黃金交易所是由中國的銀行發起的,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即使在規模達5萬多億美元的倫敦貨幣與黃金市場(據認為是全球最透明的市場)上,幾家大型銀行也曾經設法操縱並控制黃金價格和紙幣價格。這些銀行如今在向各個監管機構支付數十億美元罰款,以求免遭起訴。


與主要為私營的倫敦銀行業結構不同,在中國最大最重要的銀行基本上都是國有銀行,是中央計劃的關鍵工具。然而,假借“自由市場”之名,中國政府會設定黃金價格。中國通過其國有銀行間接控制的這個 “市場”是一個近便的海市蜃樓。中國領導層將能夠根據黃金價格單方面升貶人民幣幣值。因此,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也必定會自動變更,因為這兩種貨幣都是黃金的計價貨幣。


譬如,如果中國增加購買一盎司黃金所需的人民幣數量,那麼美國必須允許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隨之上漲。若非如此,那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會貶值。換句話說,決定全球市場上美元幣值的將會是中國,而不是美國。這使得權力和影響力從華盛頓特區轉向北京,並且將對美國政府的財政實力造成巨大的影響。


鑄幣稅(Signeurage)是鑄造貨幣所產生的收入。這是因為印發紙幣幾乎沒有什麼成本,而“印發”電子貨幣的成本甚至更低。然而,這些錢可以用來購買實際物品,比如石油、房子、汽車、工廠和設備。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發行國,美國每年獲得巨額的鑄幣稅收入。美元印發後,用來支付海外進口產品,然後被存放在海外各個地方,包括央行金庫以及俄羅斯老婆婆的床墊。


購買美元和/或以美元計價的債券的每​​個人、每個國家都等於是在某種程度上為美國的社會福利項目、最新的航空母艦、隱形戰鬥機、無人機等買單……舉個例子,自 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動盪促使全球吸收了美聯儲新印發的大約3萬億美元。美國政府每年享有相當於數百億美元的“津貼”。要想代替這部分收入很難,或許是不可能的。


中國古代戰略家孫子顯然是中國大規模積累黃金的靈感來源。如果你讀過他的名著《孫子兵法》,那麼你可能注意到,他建議通過攻擊敵人的經濟基礎——而不是發起公開的有形攻擊來摧毀敵人。這正是中國對美國採取的策略。美國的決策者已經跌入中國的陷阱。


一旦中國擁有足夠的黃金之後,中國將會把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價格抬高至天價。一旦中國這樣做,美國祇有三個選擇。第一,拒絕改變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以此維護信譽和儲備貨幣地位。如果中國這樣做,那麼美國國內產業將會被中國的競爭對手拖垮,因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會非常低廉。第二,允許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與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價格同步暴漲。這會終結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第三,對中國政府唯命是從,在任何重大的財政策略上求得中國的認可。


美國的上述選擇都不好。此時此刻,不管美國如何應對,中國都贏了。讓情況更糟的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則,幾乎無法證明中國是“匯率操縱國”。中國祇會指著上海黃金交易所,解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價格是如何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並且在對此提出的任何仲裁中獲勝。


我們不可能知道中國將在什麼時間推出其剝奪美國在世界上所擁有的影響力和權力的最終舉措。但是,當前大規模購買黃金的行為顯然是中國為實現上述目標所必需採取的主要措施。中國決心從美國手中奪走權力、收入以及國際影響力。與此同時,倒霉的美國決策者似乎絲毫沒有察覺中國正在計劃做什麼。